在海外遇上官司怎么办?解读企业规避产品质量纠纷“四道防火墙”|出海实战营

钱塘出海2025-09-12 10:09
在外被告第一课:如何规避与应对产品质量纠纷?

 

2025年6月,美国司法部发布公告,格力电器两名高管因未及时向美国消费者安全委员会(CPSC)报告与多起住宅火灾有关的有缺陷的除湿机相关信息,分别被判处38个月和40个月监禁,外加三年监外执行,同时需分别支付5000美元和12000美元罚款。

这是美国法院首次对产品安全追究个人刑事责任,打破了以往产品质量纠纷仅对企业进行民事处罚的传统认知。这意味着海外质量纠纷早已不再局限于企业层面的经济赔偿,高管个人也可能因企业合规疏漏承担刑事责任。

产品质量是关乎企业生存、高管个人前途的重要课程,必须引起企业全员的高度重视。与此同时,海外市场针对产品质量复杂的法律体系,让质量纠纷成为企业出海的绊脚石:—次合规疏漏、一份模糊合同,都可能让多年积累的海外业务毁于一旦。

浙江省投资促进中心联合浙企出海综合服务港,特别邀请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,针对「跨境企业出海产品质量诉讼」展开培训讲座,解读美国市场产品质量纠纷的法律规则、防御体系与应对策略。

(以下内容根据讲座内容整理)

美国产品责任

三大归责原则

01

要有效应对美国市场的产品质量诉讼,首先要理解其背后的法律规则,尤其是产品责任归责原则,比如在美国,产品责任主要包括三大归责原则:

(1)严格责任

这是美国产品质量诉讼中对企业最严苛的归责原则,核心特点是“无需证明企业过错”。只要产品存在缺陷,并导致消费者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,企业大概率需要承担赔偿责任。例如,某企业生产的电器因制造缺陷短路引发火灾,烧毁了消费者房屋,即便企业能证明生产过程尽到合理注意义务,仍可能被追责。

(2)担保责任

如果产品没有达到相关标准或承诺,但未造成严重人身或财产损害,通常适用担保责任。这种情况下,原告需承担举证责任,证明企业存在违反担保的行为。担保责任又分为明示担保和默示担保。明示担保是企业对产品做出的明确承诺,默示担保则是法律规定的默认义务,包括产品应符合该类产品的一般用途和市场标准等。

(3)过失责任

过失责任要求原告证明,企业在产品设计、生产、销售等环节“未尽合理注意义务”,存在过错。这种归责原则下,原告的举证难度较高。常见情形包括:企业未建立完善的质检体系,导致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等。

产品质量纠纷

“四道防火墙”

02

(1)出海前:合规准入

市场准入“通行证”,如欧盟CE认证、美国FCC与UL认证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产品有不同的强制性质量认证要求,未获得相关认证,产品在法律上即为“非法产品”,无法进入当地市场。除强制性认证外,若产品或原材料涉及美国技术,企业还需遵守美国《出口管理条例》(EAR)和《国际武器贸易条例》(ITAR)等出口控制法律,避免因技术管控问题引发合规风险。

质量管理“护身符”。企业不仅要建立国际通用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,同时需满足目的地国特定标准,像欧盟RoHS、REACH环保要求,美国加州65号提案的化学物质警示要求,这些标准常比国际通用标准更严格。

供应链“责任边界”。供应链是产品质量的重要源头,不少企业因上游供应商的问题陷入质量纠纷。因此企业需审查供应商的合法资质、合规记录,排查是否涉及国际制裁名单等,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时,明确约定供应商需符合目的地国认证标准。此外,合同中需设置追偿条款:若因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/零部件存在缺陷导致纠纷,供应商需承担赔偿责任,避免企业替供应商背锅。

(2)生产中:内部质检与证据留痕

企业需要建立“来料检验—过程检验—出厂检验”的全流程质检体系,每个环节都需严格把控并留存书面记录确保产品质量可控。

来料检验:对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进行抽样检测,确保原材料和元器件合格,从源头杜绝问题。

过程检验:在生产线上进行巡检、抽检,及时发现并纠正工艺偏差。

出厂检验:对成品进行100%全检或基于统计学的严格抽检,确保符合技术规格与客户要求。

(3)交易中:风险隔离与证据固定

企业需在合同中重点设计三类条款,通过合理的合同条款设计和全流程证据固定,有效隔离质量风险,为纠纷解决提供依据:

责任上限条款:合同必须设置赔偿责任上限,例如“卖方的总赔偿责任不超过本合同总额的XX%”,这是避免单一纠纷的无限责任拖垮整个公司的关键。

责任划分条款:明确非企业原因导致的缺陷,责任由对方承担,例如约定“若产品缺陷归因于客户批准的设计方案、技术规格或提供的材料,所有法律责任、赔偿及费用由客户承担,我方仅提供必要技术协助抗辩”。

法律选择与管辖地条款:优先约定适用中国法律或国际商事仲裁规则,管辖地选择中国大陆或中国香港地区,避免在对方主场(如美国法院)打官司。

交易过程中的所有关键沟通与操作,必须以书面形式留存,避免口头认可带来的证据缺失:

技术沟通书面化:与客户关于技术参数、性能要求、设计变更的沟通,需通过邮件、正式函件进行,留存双方往来记录。

产品验收书面化:产品交付后,必须获取客户的书面验收确认,明确记录产品数量、质量、技术指标是否符合约定。

风险告知书面化:若客户提出的要求可能影响产品质量、安全或合规性,企业需以书面形式提示风险,并获取客户的书面确认。

(4)纠纷后:危机应对与损失控制

即便企业建立了完善的事前防御体系,仍可能因意外情况面临质量纠纷。妥当的事后应对可帮助企业最大限度降低损失。纠纷发生后的48小时是关键的黄金时间,企业需迅速启动紧急响应机制,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风险扩大并留存证据。

第一步:紧急响应(黄金48h)

证据封存:立即封存所有与涉事产品相关的证据,严禁任何人擅自修改、销毁或转移证据。同时,冻结相关员工的工作邮箱、聊天记录,避免因员工操作失误导致证据丢失。

统一口径:严禁任何员工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,对外就事件发表任何看法或提供信息。指定业务负责人和法务负责人作为唯一的对外沟通出口,统一沟通口径,确保对外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。

内部评估:立即组织内部技术团队、质量团队、法务团队成立危机小组,对事件进行初步评估。基于评估结果,决定是否需要主动召回产品以防止损失扩大。

第二步:组建专业应对团队

企业需组建由国内律师、本地律师和第三方专家组成的应对团队,各司其职,形成合力。

国内律师:国内律师主要负责统筹全局,协调各方资源。国内律师熟悉中国法律和企业实际情况,可在跨境沟通中发挥桥梁作用,帮助企业理解本地律师的建议并做出决策。

本地律师:本地律师更熟悉当地的法律规则、诉讼流程、法官和陪审团的裁判习惯,能为企业制定最符合当地实际的应对建议。

 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杭州钱塘企业出海服务基地”,作者:浙企出海,钱塘经授权发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