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出「欧美中心」思维之后,企业出海应该关注哪几件事?|出海潜望镜

钱塘出海2025-08-14 09:12
贸易摩擦和关税波动欧美市场不再成为首选地,中企应该如何布局全球化多市场。

欧美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,是80%中国企业出海优先会锚定的对象,但贸易摩擦和关税波动让这条路愈发艰难,全球化、多市场布局,成为企业不得不采取的应对措施。

在此背景下,企业如何在变化中找到适配能力——既懂全球规则,又扎根本地市场;既善用技术工具,又守住合规底线,成为“破局”与“入局”的关键。近日,在36氪与钱塘建投集团共同举办的2025「以“匠心”,至“世界”」出海大会上,我们特别策划了一场从“单一市场依赖”到“全球化韧性布局”的圆桌讨论,核心观点有:

华立集团党委书记肖琪经:多市场布局策略上,企业要跳出“欧美中心”思维,关注本地与区域一体化机遇,如泰国等东盟市场的消费潜力与区域关税优势。

亚马逊全球开店大客户团队代表Winston Mao:中国卖家通过拓展加拿大、欧洲等市场实现增长,展现出强劲韧性。

领英中国区人才解决方案新业务拓展部总经理张飞:全球化人才布局,初期应谨慎试探,跑通市场后再搭建团队,避免贸然搭建团队的成本。

方达律所北京/香港办公室合伙人卜睿:AI技术、云服务商与律所在数字化技术应用上相辅相成,共同助力效率提升,但技术尚不能直接替代律师解决复杂合规问题。

01打破单一依赖,构建多市场策略

“早期80%的中国企业出海都瞄准欧美市场,但贸易摩擦和关税波动让这条路越来越难走,光伏、新能源等行业频繁遭遇反倾销措施就是例证。”肖琪经表示,全球化布局的第一步是打破对单一市场的依赖,在多元市场中找到增长支点。

他分享了华立集团过去的经验:2000年开始在海外建厂,2005年在泰国、墨西哥、乌兹别克斯坦建成三个工业园区,在柬埔寨落地农业园区。他认为,企业需要跳出“欧美中心”思维,关注本地市场与区域一体化机遇。以泰国为例,其人均GDP从2005年的2800多美元增长至2025年预计的7500美元,本地消费潜力持续释放,同时东盟区域内的关税互免协议,更让区域市场成为新的增长极。“做好原有市场的同时,深耕本地与区域市场,才能构建抗风险的多市场格局。”

肖琪经提到的多市场逻辑,在跨境电商领域已有实践。Winston Mao分享了平台上中国卖家的转型案例:“亚马逊在全球的20个站点中,除美国外,加拿大、欧洲、日本、墨西哥等市场都增长迅速。很多原本专注北美的卖家,今年在欧洲市场实现了三位数增长。”

他特别称赞中国卖家的韧性:“即便面临外部不确定性,中国企业仍能凭借供应链优势和本地化运营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。”

多市场的拓展离不开全球化人才的支撑,当企业从单一市场走向全球,人才策略的升级成为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关键。张飞建议,如果确定要进军多个国家,应提前在这些国家积累人才池,建立“全球一盘棋”的人才供应链体系。

他将企业的全球化人才布局划分为三阶段:初期采取谨慎试探的策略:“企业多派内部骨干探路,通过亚马逊等渠道测试市场,避免贸然搭建团队的成本风险。”

当市场潜力得到验证后,人才布局进入系统化搭建阶段。这一步的关键不仅是“找到人”,更在于“吸引并留住人”,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雇主品牌。他进一步解释,雇主品牌与商业品牌有着本质区别:“商业品牌聚焦产品质量、性价比等显性价值,而雇主品牌则关注企业背景、薪酬福利、晋升空间甚至办公环境等深层吸引力。”

当企业进入本地化深耕阶段,文化融合则成为人才管理的新课题。张飞分享了一个成功案例:“该企业业务覆盖14个大区,深知‘用本地人管本地人’的重要性。他们选拔当地优秀员工到中国总部培训三个月,既让人才深度理解企业文化与核心技术,又保留其对本地市场的洞察,这些人才返回后成为连接中外的管理骨干,提升了跨文化团队的运营效率。”

02AI数字技术:短期不高估,长期不低估

在全球化布局中,数字化技术是提升效率的利器,但也可能因法律合规的疏漏埋下风险隐患。如何在技术赋能与合规底线之间找到平衡,是企业出海绕不开的课题。

卜睿指出,AI、云服务商与律所的角色是相辅相成的:“企业出海时,借助AI和云服务等技术能快速完成市场调研、法规检索和商业资源获取,但技术有其局限性——合规水位低、存在知识产权风险,需要法务部门搭建体系化的防控机制。”他强调,律师的工作不会被AI替代,而是从基础事务中解放出来,更聚焦复杂问题的解决。

张飞从平台视角补充了技术应用的边界,“对资深招聘官来说,AI或许只是辅助;但对新手而言,AI能显著提升效率。”他认为对于AI等数字技术的价值,应秉持“短期不高估,长期不低估”的理性态度。同时,他认为技术应用需坚守公平性原则。“近几年,中国AI技术在部分功能迭代上已经领先于海外,但未来更应关注技术普及中的合规、隐私保护与公平性问题。不能让数据集中在少数大公司手中,无法成为普惠的工具。”

03“抱团出海”摊薄成本

当企业的全球化布局进入深水区,生态协同的重要性就会愈发凸显——无论是运营模式的优化,还是合规体系的搭建,都需要“合力”而非“独行”。

肖琪经分享了中国企业海外建厂的反思:“很多中国企业喜欢买地自建厂房,觉得能省3-5%的成本,但这种模式容易变成‘候鸟工厂’——一旦关税政策变动,工厂就可能半荒废,投资成本都收不回来。”他建议除炼钢厂等重资产行业,企业应优先选择标准厂房租赁,“6个月就能投产,既能快速响应市场,又能降低风险。”

肖琪经还特别强调了“抱团出海”的价值:“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,让中国企业的海外管理难度降低;而联合供应链伙伴一起出海,能进一步摊薄成本、提高效率。”

这种协同思维在合规领域同样适用。卜睿解释道:“出海企业的合规需求涉及多个国家,我们会按难度分级——欧美为第一档,东南亚为第二档,友好国家为第三档,再根据数据合规、出口管制等不同类型,配置相应的法律团队。比如数据合规可能需要本地律师主导,而跨国并购则适合中国律师牵头。”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杭州钱塘企业出海服务基地”,作者:浙企出海,钱塘经授权发布。